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鸿鹄(《乐府诗集》作楚歌。) 西汉 · 刘邦
《汉书》曰: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赵王如意汉十二年。上从破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视曰:我欲易之。四人为之辅。羽翼已成。难动矣。戚夫人泣涕。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以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云安所施(○《汉书》张良传。《史记》留侯世家。《书钞》一百六。《白帖》二十九。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十。《乐府诗集》八十三。《文选》补遗三十五。广《文选》十四。《诗纪》一。○逯案。《白帖》所引有兮字。更合楚歌体。其所据书。当为《楚汉春秋》。史通曰:刘氏初兴。书惟陆贾而已。子长述楚汉之事。专据此书。然观迁之所载往往与旧不同。如郦生之初谒沛公高祖之长歌鸿鹄。非惟文句有别。遂乃事理皆殊云云。可为确证。)
周昌相赵论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七
夫刚柔之分在乎性。
得失之机系乎用。
苟刚暴则胜柔。
柔久则胜刚。
物之常理也。
或用之以刚处柔。
以柔处刚。
其机必得矣如以刚处刚。
以柔处柔。
其机必失矣。
周昌之性刚也。
吕后之性刚也。
汉祖以百岁后以赵王如意为忧。
故辍相赵。
呜乎。
汉高之意。
非逞志于一时纳虑于一谏而相乎。
不然。
何其用之失也。
如以昌之刚。
足固赵国
则赵之兵甲。
能当汉乎。
是不可一也。
如以昌之刚。
足固赵王
则吕氏之徵王。
特一邮夫之力耳。
不可二也。
如以昌之节。
足以存赵。
不过乎死。
死则赵王就徵耳。
是不可三也。
卒使百岁之后。
如意冤僇。
周昌愤死。
惜哉。
汉祖未崩前。
周勃统南军。
领北军。
陈平为谋主。
吕后之令。
产禄之谋。
不能当临大难而不回秉大节而不坠者也。
苟使握军政。
执相权。
必能之。
其奈何误用。
史断一 其四 周昌赵王如意 宋 · 周紫芝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二六、《太仓稊米集》卷六四
高皇帝赵王如意周昌,而使为之相,其筹之甚熟,其委之甚重。
非昌之鲠亮刚介,高帝当不以是付之。
高帝之诚意恳到,则亦不能受其所托也。
盖父子之爱,君臣之义,情动于中而义形于色,其势然也。
高帝崩,惠帝少,吕氏戚姬之衅作,必欲杀赵王而后已。
于是时不念高帝付托之意而为之深虑乎?
然则为计当如之何?
必抗危言、极正论,免冠顿首,伏地涴血,力陈母子大义,使之知天地之道,祸福之理。
彼虽女子之不孙,幸而一悟其非,则自怨自解而危难遂平
王既不死,亦能全,此上策也。
不能为此计焉,得为无过哉?
始,太后使人召使者三反而不往,亦已壮矣。
太后怒,又使人召之,则当为之辞曰:「高皇赵王属臣,今太后欲杀赵王而召臣,臣为赵王相,义不当往。
万一臣既往,而王畏祸且自尽,则责在臣。
臣焉敢舍王而为自全之计乎」?
不能为此辞,使太后胁而往,固已失策,然尚有可及焉。
及见太后太后骂曰:「汝岂不知我之怨戚氏乎」?
当为之辞曰:「高帝以赵王属臣。
太后欲杀赵王而召臣,臣舍王而来,是臣不忠,请先杀我以明臣节。
臣死后,幸赦王,使臣不羞高帝于地下足矣。
如是则是臣能死节于其主,而太后不失慈母之名也。
太后裁之」。
又不能为此辞,使太后卒召王而鸩之,则昌之罪不可逃矣。
高帝策安刘氏者以为全。
至于属赵王周昌,固尝断以己意,以谓昌之可以保王于百年之后矣,而卒失之,何邪?
岂亦生死之数自有定分,非人力之所能为欤?
抑亦吕氏之暴甚于乳虎,群臣畏之而不敢言欤?
以为非人力之所能为,则未尝有一言而赵王死。
以谓畏太后而不敢言,则为人臣者固不当畏死而自全也。
然则昌之罪为不可逃,抑又明矣。
本论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五
周文之先。
自公刘后稷。
积德累仁。
以至于文王
天下之心归焉。
犹服事于商。
武王从兆庶之心。
顺历数之命。
以取天下。
既而有疾。
嗣王幼弱。
乃命周公旦以辅相成王
周公以弟之亲。
叔父之尊。
公其心而不疑焉。
摄天子履万乘车辂。
朝诸侯于明堂。
以施教化。
召公不悦。
四国流言。
伐四国。
戮管蔡。
以安社稷。
然后制礼作乐。
七年之后。
成王齿长德懋。
乃归其政。
公亦不离王室。
乃命伯禽受封于鲁。
思不变四海之望。
远乎哉君子。
周防也若是。
武王独知周公之才之美。
兄弟之国。
天下之人。
皆不知也。
向非周公
则非成王之天下也。
天下疑矣。
武王之心公乎哉。
知子之弱而私之。
知弟之德而让之。
且忧后世兄弟相及。
岂周之盛德为不及欤。
曰是知之深也。
所以能明辅相其子。
若有疑焉。
则与之天下。
希存其子亦难矣。
周公虽不为王者。
然其道则与太王王季文王为同德矣。
成康以降。
名仁者多矣。
孰可与之为伍。
盖姬周之得天下。
未几而武王崩。
之子禄父犹存。
若委少主
无圣人之助。
少康之举。
嗣夏(左传作祀夏)配天。
不其伟欤。
周公所以孜孜焉为而不有。
夫其圣德。
过于武王远矣。
今后王之嗣君也。
亦莫不蔽于私爱。
忘其善恶。
曰彼长也。
冢嫡也。
天下之本也。
莫之可易也。
至有不离襁褓之中。
童婴之列。
而即大位焉。
亦使强臣而为之辅。
其诏制之旨。
周公然也。
成王然也。
岂惟政乱国危。
殆宗庙不血食者有之矣。
曹马之君。
即其人也。
自征伐以来。
受命创业之主。
或起自布衣之中。
亭长之役。
部尉之列。
大夫之家。
卿相之位。
或历试诸难。
十年军中。
足以知历数在躬。
时运兴废。
经始之艰难。
臣下之忠良。
人情之巧伪。
是以出一言。
举一事。
易一法。
必使合于典诰。
垂于后世。
守文之君也。
生于深宫。
长养妇人之手。
慈爱之钟焉。
世子之教不行焉。
身躯则安于玉堂金殿舆服之盛。
耳目饱于声色靡曼之乐。
曷能知君臣父子之道。
忠信邪佞之属。
农桑艰难之本。
故小人易欺焉。
况幼稚乎。
且人君之心。
为天下之晦明。
仁者乐于明。
而匪仁者便于暗。
故时之晦也。
盗窃兴焉。
魑魅行焉。
君之晦也。
贤良死焉。
邪佞用焉。
是以小人奸臣。
唯乐于幼君少主
若保姆之态也。
以提其耳目。
导其言语。
教其喜怒。
行则行。
止则止。
易为之使。
欲求天下之治可乎。
况近世之嗣王也。
始自诞生厥月。
无问名之礼。
至于婚冠。
无金石之乐。
告庙之仪。
外莫闻焉。
春诵夏弦。
诗冬礼。
上庠齿冑之道。
或纵不知。
封爵之命。
掌言者亦不知其谁。
师保之道正其身乎。
左右之人贤与处乎。
其即位也。
降先君之册。
冢宰与百执事。
延颈内面而朝新君焉。
衮冕端拱元默于殿上。
雉扇荧煌。
香烟蓬勃。
左右纷纷焉莫之知也。
班列千百。
称庆而退。
至于积年之中。
宰执大臣。
延英入阁。
称述圣德。
舞蹈而已。
使有言者。
皆申有司。
徒空言耳。
敢及于时乎。
敢及于执权乱政之人乎。
设有一言。
明日之制行矣。
不复用矣。
历观前代明王贤后。
未尝不与名臣贤士厚享宴之礼。
接见之仪。
俾其忠信相亲。
亡于畏惮。
通于商较。
以正先王之得失。
以穷圣人之能事。
两汉金马石渠文章之选。
以备顾问。
侍从之臣。
至有大臣武帐之前亦奏谒。
或排闼于危疑之际。
以问安否。
以图后事。
太宗文皇帝贞观之初
北门之选举十六族也。
皆建功定策。
有布衣之交。
非天下文行之士不预焉。
既久与游处。
非唯知民间之疾苦。
时之否臧。
从而更之。
以熙帝载。
至于臣下之情性好恶。
无不悉焉。
他日之任用。
莫不适其材矣。
近世朝廷。
岂无忠信謇谔之士。
徒欲致身之危。
救时之弊。
指陈千百于上前。
敷扬其达乎。
谏章其览乎。
若复稍挂圣虑。
左右天颜。
得之矣。
又有以惑之矣。
其朝退也。
黄门伎女。
声乐骈罗。
俳优之人。
调笑相杂。
拥卫以至于内殿。
又日幸于两军。
游于其所。
其从乐乎。
断可知矣。
故自乾符之乱。
至于今日。
莫可救止。
少主奸臣之所为也。
或曰。
冢嫡之幼。
善恶未知。
思欲易之。
以卜长世。
废嫡立庶。
圣人所恶。
未知其可也。
曰。
君人者。
上以安宗
下以庇蒸人。
虽长嫡之义。
其不善。
易之可矣。
仲雍
王季之长子。
西伯之圣德。
断发文身。
以避于吴。
吴太伯
盖成父之志也。
隐公
鲁之贤君。
居位称摄。
欲让其弟。
后其长矣。
吾将与之。
桓公羽父之谮。
以疑其兄。
致于篡弑。
晋厉公之薨也。
子周有兄而不慧。
不能辨菽麦。
偫臣迎公子周以立政。
是以治三驾而楚不能争。
襄公之亡也。
君无长子。
赵盾思欲立长君。
乃迎公子于秦。
将欲立之。
穆嬴朝夕抱太子以朝。
且泣曰。
先君以此子之贤。
子之赐。
此子不才。
唯子是怨。
今君虽终。
言犹在耳。
此子何罪。
而外求君。
赵孟惧大义于众人。
遂背秦好立灵公
幼而好虐。
竟为所弑。
国是以乱。
汉高帝迁都长安也。
吕后妒于糟糠。
其子盈为太子
上以赵王如意似我。
知盈懦弱。
卒不能易。
惠帝之世。
几为吕妪所灭。
非平勃之□不能加诛。
及择诸王之贤者。
迎王于代邸。
是为文
不十年。
几致刑措。
昌邑之乱。
霍子孟定废立之册。
宣帝
遂获中兴。
卫伯玉之于晋武也。
君臣之交矣。
知主鬯之不惠。
必倾世祚。
尝抚其床而叹曰。
此座甚可惜也。
帝心不悟。
终以正度为君。
果致元海倡四方之乱。
宗庙焚燬。
两京版荡。
怀悯二帝。
俱为俘执而崩。
晋祚中绝。
国分为十六。
普天之下。
皆坠炉炭。
惠帝之所为也。
是知冢嫡贤。
而臣择立者必亡。
若立嫡为乱。
执古之道乎。
择善为治。
曰乱嫡庶之制乎。
且天子之孝。
安宗
克荷祖考之业。
卜世于长久。
岂以择善废不肖为罪乎。
至唐虞之君。
知其子朱均不肖。
不可付以宗庙之重。
又惧其流毒于生民。
乃弃其子而禅于有德。
若次子之贤。
遽以配天之业。
授于他人乎。
是知君唯其明。
不必拘伯仲之制。
易曰。
明两作离。
荐雷震。
若不明不法。
此覆国亡家之罪人也。
何长之为。
若君明于上。
小人比周之党。
其能进乎。
其获用乎。
其寘于乱乎。
主少不明者。
乱之本也。
故曰元良者。
天下之本也。
莫若先以正之。
正之者。
非在废长。
择善而已。
无使叔孙之祷曰。
主少。
国家多难。
祝我者使我速死。
无及于乱。
此忧之深也。
悲哉。
丫头岩诗载墙壁间无虑数十百首形容盖有尽之者矣辄复寄兴以俟采诗者择焉 其二 宋末元初 · 艾性夫
女色无丑妍,入宫皆见妒。
蛾眉等刍蛹,嬉笑藏刀锯。
未笄化为石,不愿长门去。
国风直待歌螽斯,委身事主妾不辞。
君不见赵王如意今日死,明日佳人亦投厕。
何如山头化石千岁老无子。
四皓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文恭集》卷二九
善乎子房之能纳说也,不先事而强聒,不后事而失几,不问则不言,有言则必当其可,故听之易而用之不难也。
评者曰:汉业存亡在俯仰间,而留侯于此,每从容焉。
诸侯失固陵之期,始分信、越之地;
复道见沙中之聚,始言雍齿之侯。
善言子房矣。
至于引致四皓,羽翼储宫,方之齐桓公会合八国,定王世子于首止,事简而力不劳,其绩尤伟。
而世之君子,乃致疑焉。
谓审有此,是子房为子结党以拒父也。
高祖驾驭,独立为帝,其才气雄杰,岂四老人所能抗乎汉廷?
大臣力谏之强,岂不贤于四老人之助乎?
是盖未知圣人深许首止之盟,而称管仲相齐,一匡天下之美也。
《易》于《坎》之九四曰:「樽酒,簋二用缶,纳约自牖」。
先儒以子房四皓之事明之曰:「人心有所蔽,亦有所明。
欲立赵王如意者,高帝之所蔽也;
四老人之贤,愿见而莫能致者,其心之所明也。
子房用其明以去其蔽,是自牖纳约者,宜其从之之速也」。
夫先贤之学,非世之君子所能及也。
今据旧史详载之,以见高帝免废嫡之愆,汉家有父子之序,非子房其谁赖?
子房时然后言,言必有益。
而前史谓与上言,前后甚多,非天下所以治乱安危者,故不载。
呜呼,岂有费言哉!
四皓810年 中唐 · 元稹
 押词韵第六部 创作地点:陕西省商洛市四皓驿
引用典故:茅焦脱衣谏
巢由昔避世,尧舜不得臣(“巢由”二句:巢由,巢父许由之并称,传说为唐尧时隐士。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巢父者,尧时隐人也。山居,不营世利,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时人号曰巢父。尧之让许由也,由以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隐汝形,藏汝光?若非吾友也。’击其膺而下之。”)
伊吕虽急病,汤武乃可君(“伊吕”二句:伊吕,伊尹吕尚之并称。伊尹名挚又名阿衡,说商汤以王道,被委以国政,佐为相。事详《史记·殷本纪》;吕尚本姓姜,封于吕。穷困年老,遇西伯(周文王)于渭阳,后辅佐周武王灭殷。事详《史记·齐太公世家》。虽,通惟,独。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惟,独也。亦作虽。”)
四贤胡为者,千载名氛氲。
显晦有遗迹,前后疑不伦。
秦政虐天下(秦政:即秦始皇秦始皇姓嬴故称秦政。)黩武穷生民。
诸侯战必死,壮士眉亦嚬(嚬:通颦。皱眉头,表示忧愁或郁闷。《正字通·口部》:“嚬,眉蹙也。”)
张良韩孺子,椎碎属车轮(“张良”二句:张良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其先祖五世相韩,秦灭韩,结交刺客,在博浪沙谋刺秦始皇未遂。后更姓名,亡匿下邳,得黄石公兵法,辅佐刘邦建立西汉政权,被封为留侯。事详《史记·留侯世家》。孺子,古代称天子、诸侯、世卿之继承人。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孺子》。属车,帝王出行时之侍从车。秦汉以来,皇帝大驾属车八十一乘,法驾属车三十六乘,分左中右三列行进。宋高承《事物纪原·舆驾羽卫·属车》:“周末诸侯有贰车九乘,贰车即属车也,亦周制所有。秦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八十一乘。”)
遂令英雄意,日夜思报秦。
先生相将去,不复婴世尘。
云卷在孤岫,龙潜为小鳞(龙潜:《易·干》:“潜龙勿用。”唐孔颖达疏:“潜者,隐伏之名;龙者,变化之物……圣人作法言,于此潜龙之时,小人道盛,圣人虽有龙德,于此唯宜潜藏,勿可施用,故言勿用。”比喻圣人未遭其时或贤才未蒙知遇。小鳞:小鱼。)
秦王转无道(王:蜀本、杨本、胡本、类苑作“皇”。),谏者鼎镬亲(鼎镬亲:受鼎镬之刑。鼎镬,古代之酷刑,即用烹饪器具鼎镬烹人。)
茅焦脱衣谏(“茅焦”句:齐人茅焦冒死谏秦始皇,谓其迁母不孝,谏后即脱衣就刑。秦始皇纳其谏,尊为上卿。事详刘向《说苑·正谏》。)先生无一言。
赵高二世(“赵高”句:秦宦官赵高,本赵国贵族,入秦专权二十馀年。西元前二○七年,杀秦二世,立子婴为帝。事详《史记·秦始皇本纪》。何焯云:“茅焦始皇,在未并六国之前。”)先生如不闻。
刘项取天下(刘项:刘邦项羽之并称。秦末,刘、项等起兵反秦,后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先生游白云。
海内八年战,先生全一身。
汉业日已定,先生名亦振。
不得为济世,宜哉为隐沦。
如何一朝起,屈作储贰储贰宾:太子幕僚储贰太子。)
安存孝惠帝摧悴戚夫人(“安存”二句:孝惠帝,即太子刘盈吕后所出。戚夫人刘邦之宠姬,生赵王如意刘邦如意类己,欲废刘盈而立如意吕后张良计,召四皓辅佐刘盈刘邦废立之意寝。后吕后鸩杀如意,断戚夫人手足,并去其眼,煇耳,饮以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事详《史记·吕太后本纪》。)
舍大以谋细,虬盘蠖伸(虬盘:如虬龙般盘曲其体,比喻人生不得意。虬,传说中之无角龙。蠖伸:如尺蠖般伸延其体,比喻人生得意之时。)
惠帝不嗣(不嗣:没有子嗣。),吕氏祸有因。
虽怀安刘志,未若周与陈(周与陈:周勃陈平周勃沛(今江苏省沛县)人。为人质朴敦厚,刘邦以为可成大事,遗言“安刘氏者必也”。吕后死,诸吕谋夺朝政,太尉之身份入主北军,诛灭诸吕,还政于刘氏。事详《史记·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绛侯世家》。陈平阳武(今河南省原阳东南)人。因刘邦之遗言,于孝惠帝六年(前一八九)为左丞相吕后元年右丞相吕后死,平与周勃合谋诛诸吕,立文帝。事详《史记·陈丞相世家》。)
皆落子房(“皆落”句:《史记·留侯世家》:“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先生道何屯(屯:艰难。《说文·屮部》:“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
出处贵明白,故吾今有云。
周昌吕后 宋 · 范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七九、《范香溪文集》卷一九
汉高祖既崩,孝惠帝立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如意
赵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卒不遣赵王
太后怒,使召至,谒太后太后骂曰:「尔不知我怨戚氏乎?
而不遣赵王」。
无应辞。
对曰:臣之不遣赵王,正用太后怨戚氏深也。
高皇帝之于赵王也有遗虑,故不以属太后,而以属庸臣,使臣相之。
臣今顺旨遣王,是内王鈇鼎间也,臣苟得没,将戴何面目见先帝地下?
往当戚姬得幸先帝时,王几太子数矣,臣不敢爱身,出万死庭争之,东箱之所闻,太后之不忘也庭争时,太后侧耳于东箱听,见,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废。」)
臣其敢诬?
方臣之争太子也,非有恶于赵王,惟社稷是为。
今臣固不奉诏也,亦非有好于赵王,惟托孤之忠是力。
太后即召王并戚氏杀之,臣必以死塞责。
臣死足以谢先帝矣,未知太后见何如容耳?
今皇帝慈仁孝爱,遇赵王有恩,心亦不愿太后与戚氏为冤,独恐得罪,故不敢言。
今皇帝能忘赵王前日之逼,太后顾不能置戚姬于虑外乎?
太后始与戚姬角争宫中,俱思后祸,太后戚姬图己,故以太子见废为忧;
戚姬亦恐太后图己,故以王之不立为忧。
忧虽殊,惧患之心等耳。
太后一得志,遂忘己忧,而复措人于忧耶?
后之能无忧也以臣言,今臣之为戚氏赵王言也,亦愿使之无忧如太后也。
诚能释前恨,弃旧恶,抚戚氏母子,终全活之,则天下归仁高庙慰悦矣。
周礼致太平论五十一篇 其二 内治第二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九○一、《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五
天官冢宰,其属则有九嫔、世妇、女御、女祝、女史
唯夫人之于后,犹三公之于王,坐而论妇礼,无官职,故不列。
且夫六宫内也,如家人,家人私也;
六官外也,乃国事,国事公也。
外内异处,国家异分,公私异宜。
然而使嫔妇属天官,无外内、国家、公私之辨者,何哉?
圣人之意,于是深矣!
彼妇人女子,而当于至尊,幽居九重,人弗得见,则骄蹇自恣,无所不至也。
是故使之分职于内,而附属于外。
有职则当奉其法,有属则必考其功。
奉法则不敢不谨,考功则不敢不慎。
举宫中之人而知所劝勉者,官有其长之效也。
而况内宰亦用大夫、士。
春官》:「世妇,每宫卿二人」。
盖皆分命贤臣,以参检内事,与夫婢妾贱人,自相使令,而无畏忌者,不同年而语矣。
天子所御,而服官政,从官长,是天子无私人。
天子无私人,则群臣焉得不公?
庶事焉得不平?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此之谓也。
汉高帝欲废太子,立戚夫人赵王如意留侯曰:「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人何益」!
此大臣不得与内事之敝也。
爰盎引却慎夫人坐,谓妾主岂可以同坐。
文帝怒。
说以「人豕」,乃说。
如使辈得制宫中之事,则尊卑有不序,上下有不和者乎?
官失其守,一女颛恣,则公卿附离之不暇,其何冢宰之能帅也?
悲夫!
西汉杂论一 其八 厉王辟阳侯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三一
厉王力扛鼎,乃往请辟阳侯
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金椎椎之,命从者刑之。
驰诣阙下,肉袒而谢曰:「臣母不当坐时事,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不争,罪一也;
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不争,罪二也;
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不争,罪三也。
臣谨为天下除贼,报母之仇」。
其志为亲,故不治,赦之。
右《淮南王传第十四》。
辟阳罪应大戮,不止于三。
诸王擅杀列侯,罪亦无赦。
文帝辟阳之足以得死,而伤厉王之为母报仇,又以兄弟恩,故屈法赦长,可谓宽矣。
内假手于人以去元恶,而外不害亲亲之仁,宽之可施,术莫尚此。
然而竟以是骄淮南,使速败,故《传》曰「宽难」。
邓山人 宋末元初 · 欧阳守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五、《巽斋文集》卷七
古人制祭祀之礼,其初必有深知鬼神之情状者,不然,则其所荐于其所嗜,其所向于其所在,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而间有出于事生事存之外,不可尽以事生嗜好居处推者,夫岂意有所则哉?
庙之用衅与求神于祊之类是已。
慧观至人家,辄能见人之先灵,予欲验其信否,一日试与俱往七八家,无不见者。
其言丈夫之位行,妇人之姓氏,与其容貌衣冠、言笑教戒,子孙听之,未有不泫然者也。
至于教戒之辞,则率为劝善禁恶之辞,人有隐微之恶,亦能指实明告,责以不可滋长,以取谴造物,妨绝宗祀,则未有不耸然者。
予问慧观何以然,所传何术,曰:「安得有术,他人不见而我独见,正自不知其故耳」。
人屈之往,亦殊不乐,与之钱,亦间能辞不取。
自谓居家耕田为业,不以此为利也。
又问可授之子孙乎?
则茫然曰:「予何说以传之」?
呜呼!
予观慧观朴甚,言语拙纳,字文亦未尽通,参之《汉书》,所谓民之齐肃聪明,精采不贰,神或降之,圣人制祭祀,则使为坛位者皆所不类,而能如此,岂朴于外乃所以为明于中乎?
吕雉、田鼢将终,皆有视鬼者,见赵王如意、窦婴、灌夫执之不置,与《左传》载申生事同。
彼则屈也,非慧观比。
石勒时,有僧图澄掌中见鬼神,慧观或似之。
其命名曰慧观,岂佛者之徒与?
是皆非予所知。
惟其语可听,使人凛然思鬼神之德,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也,则一念之动,戒谨恐惧,而不敢肆,可谓有助于人而无恶于世矣。
其归也,为序以赠之。
四皓图(1) 明 · 岳正
汉高骑马鞭群雄,驾驭不到商山中。
山中潜龙惜鳞甲,肯与走狗同牢笼。
野鸡宫中颜色老,恩爱何人为最好。
戚姬未彘惠统危,鹤书急走商山道。
山中潜龙始一来,楚歌楚舞双徘徊。
抚图令人长叹息,叹息留侯真有才。
注: (1)四皓:秦末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传说汉高祖敦聘不至,吕后张良策,令太子卑词安车,召此四人与游,因而使高祖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消除了改赵王如意太子的意图。